图文导读

图1介绍了SPR传感器的主要原理,包括传播型SPR(PSPR)、局域型SPR(LSPR)以及非凡光传输型(EOT)。除了广为人知的PSPR和LSPR传感器,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EOT传感器的研究,并且在很多方面具有优于前者的表现,比如更高的通量和检测稳定性。

图1.SP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。(a)金属薄膜色散特征普;(b)等离子体激元在PSPR(左)和LSPR(右)结构上的激发示意图;(c)主要的SPR传感器工作原理:PSPR(左)、LSPR(中)和EOT(右)。图2展示了最新“被动型”SPR传感器的发展,主要通过采用新型材料和新纳米结构来实现。比如通过使用碳基纳米片(a)和半导体材料(c)的基底涂层,或者反射多层(b)和(d)结构,多孔阵列EOT基底(f)和(g),可以显著增强SPR传感信号;再如使用形状增强型纳米标签(e)可以增强LSPR传感信号。

图2. “被动型”SPR传感器的案例展示。图3-6展示了最新“主动型”SPR传感器的发展,依次是由电动力、纳米光镊、磁场和超声波场作为动力来源。其中电动力和光镊操控的精度最高,可以实现单分子抓取,但作用范围短,通常在几十纳米或上百纳米,而且操控效率极易受液体介质性质的影响;磁场和超声波操控的效率高,可操控样品的范围大,但缺乏精度。

图3. “主动型”SPR传感器的案例展示——电动力驱动。

图4. “主动型”SPR传感器的案例展示——光镊驱动。

图5. “主动型”SPR传感器的案例展示——磁场驱动。

图6. “主动型”SPR传感器的案例展示——超声波场驱动。除此之外,文中还对信号放大材料(原文Table 1)、光热镊传感器性能(原为Table 2)以及磁性材料(原文Table 3)做了详细的对比和总结。最后,作者总结了“被动型”与“主动型”增强技术的优点,并归纳集成技术路线,如图7所示。

图7. 下一代SPR传感器的展望。结合“主动型”和“被动型”技术的优点,提升近场传感、远场操控效果和效率,迈向单分子检测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