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。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、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。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。

黃巾之亂東漢末年動亂的一部分黃巾之亂地圖日期主要衝突: 184年3月4日(東漢靈帝光和七年二月五日)-185年

零星衝突: 185年-205年地点當時的關東八州皆受影響结果

東漢朝廷成功鎮壓黃巾軍,但漢室威信大減,此外為了打擊黃巾餘黨,皇帝下放军權給州牧。此舉被南梁學者劉昭認為導致漢末群雄割據的原因[1]。参战方

東漢

黃巾軍指挥官与领导者

漢靈帝劉宏何進盧植朱儁皇甫嵩曹操孫堅劉備董卓

張角(病逝)張寶 †張梁 †張曼成 †波才 †兵力

約35萬(含各地方支援官方的義勇軍)

規模最高時估計約30萬兵力(含部众家属,作战军队4—5万)伤亡与损失

不詳

不詳

黄巾之亂,又稱黄巾起义[a]、黃巾民變,是中国歷史上東漢灵帝時的大规模民變,也是中國歷史上大規模以宗教形式(太平道)組織的起義之一,開始於汉灵帝光和七年(184年),由張角、张宝、张梁等人領導,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冲击。漢末三國時期一干著名諸侯群雄幾乎全部都有直接、間接參與討伐黃巾軍。同時,此戰亦造成各地諸侯擁兵自重,割據一方,間接促成漢朝滅亡與三國時代的開始。

背景[编辑]

统治腐朽[编辑]

东汉中期以后,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显示出来。朝廷上宦戚专权,政治黑暗,官吏贪残,横征暴敛,敲诈勒索。经济上随着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,土地兼并盛行,使大批农民失掉土地,或流离失所,人民负担沉重,苦难日深,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[6]。

到了桓灵时期,羌亂導致国家财政逐渐枯竭,为了维持朝廷的运转和财政开支不得不经常减百官俸禄,借王侯租税,以应付军国急需;桓帝时期还一度公开地卖官鬻爵,大肆聚敛。到了灵帝时期,更变本加厉,拼命搜刮。他公布卖官的价格,二千石二千万,四百石四百万。甚至不同的对象也可以有不同的议价。官吏一到任,就尽量搜刮民众。政府为了多卖官,就经常调换官吏,甚至一个地方官,一个月内就调换几个人。为了刮钱,灵帝还规定,郡国向大司农、少府上交各种租税贡献时,都要先抽一分交入宫中,谓之「导行钱」。又在西园造万金堂,调发司农金帛充积其中,作为他的私藏。他还把钱寄存在小黄门、中常侍那里,各有数千万。加上這時期士大夫和貴族兩方同宦官方權鬥,形成黨錮之禍,清官被朝廷或宦官方加害或被禁锢,宦官更加為所欲為,残害百姓,因而常時激起民变。

东汉后期的七八十年间,各州刺史部检察区所辖的郡县的小规模的民變此起彼伏。这些民變虽然都被镇压下去,但問題並沒有解決。当时有一首民谣说:“髮如韭,剪复生;头如鸡,割复鸣。吏不必可畏,小民从来不可轻。”[7]

太平道之創立和传播[编辑]

参见:太平道 (宗教)

与此同时,張角、張梁、張寶三兄弟於冀州魏郡(今河北邯鄲)[8],用法術、咒語到處為人醫病。据说,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,都不藥而癒,張角被百姓奉為活神仙,張角又派出八使到外傳教。因此,追隨的信徒愈來愈多,甚至高達數十萬人,遍及青、徐、幽、冀、荊、揚、兗、豫八州刺史部监查区所辖郡县,幾乎佔了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二。

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,有三、四十萬人加入,張角見信徒漸多,便創建了「黃天太平」,又稱「太平道」,管理信徒,自稱「大賢良師」,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,稱為「方」,大方一萬多人,小方六七千人,每方推一個領袖,全由張角控制,反抗漢室之聲日盛。信眾中不乏豪強、官員、宦官等。虽有司徒杨赐等官员上表朝廷,要求捕杀太平道首领,驱散教民,但漢廷並未引起警觉,未尝壓制。[9]

太平道是中國最早的道教組織之一。張角知道當時人民仇恨官府,便借治病傳教,秘密造反。[10]

過程[编辑]

黃巾之亂[编辑]

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

——黄巾起义军口号

汉灵帝光和七年甲子年(184年),張角相約信眾在三月五日(4月3日)以「蒼天已死,黃天當立,歲在甲子,天下大吉」為口號興兵反漢;「蒼天」是指東漢,「黃天」指的就是黃巾軍,而且根據五德終始說的推測,漢為火德,火生土,而土為黃色,所以眾信徒都头綁黃巾為記號,象徵要取代腐败的后漢王朝。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「甲子」二字為記認,另一方面派馬元義到荊州、揚州召集數萬人到鄴準備,又數次到洛陽聯合宦官封胥、徐奉,想要裡應外合。

在起事前一個月,張角的門徒、濟南人唐周向官府告發,供出洛邑的內應馬元義,馬元義被車裂,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,誅連千餘人,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。[11]由於事出突然,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(3月4日)發難,因為变民頭綁黄巾,所以被朝廷稱為「黃巾」或「蛾賊」、「蟻賊」,張角自稱「天公將軍」,張寶為「地公將軍」、張梁為「人公將軍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。一個月內,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有農民起義,黃巾軍勢如破竹,“殊不畏死,父兄殲殪,子弟群起”[12],州郡失守、吏士逃亡,震動京都。

漢室部署[编辑]

劉備關羽張飛參與平定黃巾之亂

漢靈帝於三月戊申日(184年4月1日)拜何進為大將軍,率左右羽林軍五營士屯於都亭,整點武器,鎮卫京師;又自函谷關、太谷、廣城、伊闕、轘轅、旋門、孟津、小平津等各關口,設置都尉駐防;下詔各地嚴防,命各州郡準備作戰、訓練士兵、整點武器、召集義軍,如劉備就受到商人張世平、蘇雙資助組織義軍。時中常侍呂強言於漢靈帝說:「黨錮久積,若與黃巾合謀,悔之無救。」(黨錮之禍積怨日久,若果與黃巾合謀,恐怕已經無救了。)漢靈帝接納提案,在壬子日(4月5日)大赦黨人,發還各被流放的罪犯,要求各公卿捐出馬、弩、兵器,推舉眾將領門第的子弟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。

而另一方面又發精兵鎮壓各地舉事: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,與張角主力周旋;皇甫嵩及朱儁各領一軍,控制五校、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,討伐潁川一帶的黃巾軍,朱儁又上表召募下邳的孫堅為佐軍司馬,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、泗水精兵,共千多人出發與朱儁軍連軍。於甲子日(4月17日)[13],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,響應張角。

官兵在首戰並未得利,於四月,朱儁軍就被黃巾軍波才所敗而撤退,皇甫嵩唯有進駐長社防守,被波才率大軍圍城,官軍人少,士氣低落。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,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。

反击[编辑]

五月,漢靈帝見皇甫嵩被圍,派骑都尉曹操率軍救援。不過援軍未到時,皇甫嵩已心生一計,在傍晚時份吹起大風,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,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,火攻黃巾,大呼進攻,城上亦舉出火把響應,皇甫嵩以鼓助戰,衝入敵陣,大破敌軍,黃巾軍大亂,四處奔走。又遇上曹操的援軍,被皇甫嵩、朱儁和曹操三面夾擊,屠殺數萬人,官軍勝。

六月,南陽太守秦頡與張曼成戰鬥,斬殺了張曼成。黃巾軍便改以趙弘為帥,以十餘萬人佔據宛城。而皇甫嵩與朱儁軍繼續進擊汝南、陳國的黃巾軍,追擊波才到陽翟,最後在西華大敗彭脫,餘軍想逃到宛城,但孫堅登城先入,眾人蟻附般推進,大破敵軍,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。另一方面,盧植數戰間大破張角,斬殺萬多人。

張角唯有撤到廣宗,盧植建築攔擋、挖掘壕溝,製造雲梯,將可攻下城池。正值漢靈帝派小黄门左豐視察軍情,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,但盧植不肯,左豐便向靈帝上表進讒:「廣宗賊易破耳。盧中郎固壘息軍,以待天誅。」暗示盧植圍賊不攻,意在「養寇自重」。靈帝大怒,用囚車押解盧植回京師。朝廷唯有下詔再重新調動將領:皇甫嵩北上東郡;朱儁則攻南陽的趙弘;而以董卓代替盧植。而同樣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在巴郡叛變,領導人「天師」張修則亦在起兵攻打郡縣,但未受到靈帝重視。

剿滅餘敌[编辑]

朱儁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共一萬八千兵圍攻趙弘,但六月至八月也不能攻克,京師有奏議徵朱儁回師,幸而張溫上表說情,靈帝才未行。但消息传开,朱儁急迫,进攻趙弘,趙弘被殺,由韓忠代替。朱儁又因兵力不足,便擴大防圍、建築陣壘,堆砌土山觀望城內。朱儁軍鳴鼓攻打西南,黃巾軍注意力被引開,朱儁則親率五千精兵掩殺東北,偷襲敵人後方,攻入城池,韓忠唯有退保內城。

黃巾軍受挫,士氣低迷,向官軍投降。張超、徐璆和秦頡都認為可以接受,但朱儁認為如接受的話,會給百姓有利則為賊,無利则乞降的錯誤觀念,便不接受並急攻,可是數戰不克,朱儁登上土山觀望城内情势,明白黃巾军投降不成且毫无退路,唯有拼死一戰,所以未能攻克。朱儁便解開圍軍,韓忠果然出戰,被朱儁大破,朱儁向北追擊韓忠數十里,斬殺萬多人,韓忠投降,而秦頡对韓忠积怨已久,便將他殺死。這舉動反令黃巾餘黨不安,又推孙夏(《演義》改名為“孫仲”)為帥,据守宛城内城。朱儁再次急攻,十一月癸巳日(185年1月11日)黃巾軍敗走,官軍追至西鄂精山,又被大破,斬殺孙夏及萬多人,黃巾軍解散,宛城一帶平定[14]。中平二年(185年)春季,班師回雒陽。

另一方面,皇甫嵩八月到達東郡倉亭,大破、生擒卜巳,斬殺七千多人。而董卓進攻張角不成功,無功而還,靈帝便在乙巳日(9月20日)要求皇甫嵩繼續北上。不過,張角已經病死,在十月於廣宗便和張梁戰鬥,張梁軍多势強,於首戰不能攻克。在明日,皇甫嵩閉營與士兵休息,另一方面派人觀察敵軍舉動,黃巾軍戰意顿时鬆懈,皇甫嵩便乘夜率兵,在黎明時份突襲敵陣,戰至下午,成功大破敵軍,斬殺張梁及三萬多人,逃走時溺死於河水中的也有五萬多人,焚燒車輜三萬多輛,虜獲人數甚多。而張角則被破棺戮屍,運首級回京師。十一月,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陽,成功斬殺張寶,俘虜十多萬人。黃巾之亂暫平息。

結果[编辑]

起義雖被平息,但漢室威信遇上一次嚴重的打擊,然而漢靈帝并未洗心革面,反而繼續享樂。於各地還不斷發生小型暴亂,產生許多分散的勢力,包括黑山、白波、黃龍、左校、青牛角、五鹿、羝根、李大目、左髭丈八、苦蝤、劉石、平漢、大洪、白繞、司隸、緣城、羅市、雷公[15]、浮雲、飛燕、白爵、楊鳳、于毒等,勢力大的二三万人,勢力小的也有六七千人(估计还有30万人)。[16]而由飛燕率领的黑山軍,甚至号称从者百万。

汉灵帝中平五年(188年),黃巾餘軍死灰復燃,紛紛起事。二月,郭泰等於西河白波谷起事,攻略太原郡、河東郡等地。四月,汝南郡葛陂黃巾軍再起,攻沒郡縣。十月,青州、徐州黃巾軍又起,攻略郡縣。十一月,漢廷派遣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軍,雙方大戰於葛陂,鮑鴻軍敗。黃巾各部此伏彼起,聲勢雖然沒有第一次黃巾之亂般盛,但卻令漢靈帝十分頭痛。

為了有效平定民變,於中平五年(188年)三月,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,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,由宗室或重臣擔任,讓其擁有地方軍、政之權,以便事權合一,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,更易控制地方,有效進剿黃巾餘黨。而正因漢靈帝下放權力,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,導致董卓討伐戰後各群雄互相攻擊,逐鹿中原,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,所以黃巾起義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,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。雖然如此,舉事仍造就了大赦黨人,令許多文人、官吏得以重新受任。

影响[编辑]

在組成三十六方、確定起事日期上,張角的確為黃巾軍起了领衔作用,但後來卻失去了這種有計劃性的行動。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指揮,張角雖是太平道的领袖,卻只在冀州轉戰,沒有為其他軍團作調控,沒有同一目標,只是佔地死守或四處搶劫。加上當友军有難時,各軍都不會相救,官軍利用此缺點予以各个擊破。雖然黃巾之乱,令天下震動,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,黃巾軍终未能推翻漢朝,反被殲滅。

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晚期的政局有深刻影響。为了有效平定叛亂,朝廷对暴动频发和集中的刺史监察区改置州牧,延缓了黃巾之亂对全國的蔓延,起到了減緩東漢结束的作用。董卓掌權后,地方手握重兵的刺史和太守集體反叛中央朝廷,為東漢晚期軍閥鏖戰揭開序幕,史稱州牧割據,是三國分立的遠因。

评价[编辑]

「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」口号的提出,对儒家三纲五常的说教,是一次不小的打击。东汉朝廷的統治受到衝擊,加速了漢朝的衰亡。黃巾起義,是亂世的發端,為日後諸侯割據,群雄紛爭埋下了伏筆。

評語[编辑]

魏晉人物王沈《魏書》:漢行已盡,黃家當立,天之大運,非君才力所能存也。

重要參戰人物[编辑]

東漢朝廷[编辑]

東漢皇帝劉宏

大將軍何進

北海相孔融

令史边让[來源請求]

府掾王朗、韩卓[來源請求]

议郎赵岐[來源請求]

司马范曾[來源請求]

光禄勋刘宽、桓典[來源請求]

北中郎將盧植

東中郎將董卓

鉅鹿郡太守郭典

左中郎將皇甫嵩

扬武校尉陶谦

騎都尉曹操

骑都尉臧霸

信都令阎忠[來源請求]

右中郎將朱儁

護軍司馬傅燮

佐軍司馬孫堅

別部司馬張超

荊州刺史徐璆

南陽郡太守褚貢(戰死)[17]

南阳太守秦颉

盧江郡太守羊續

幽州刺史郭勳(戰死)[18]

破虜校尉鄒靖

義兵劉備、關羽、張飛、牵招[來源請求]、简雍[來源請求]

廣陽郡太守劉衞(戰死)[18]

汝南郡太守趙謙

功曹封觀(戰死)

主簿陳端(戰死)

門下督范仲禮(戰死)

賊曹劉偉德(戰死)

主記史丁子嗣(戰死)

記室史張仲然(戰死)

議生袁祕(戰死)[19]

豫州刺史王允

陈王刘宠

黃巾起義軍[编辑]

主条目:黄巾军人物

張角(病死)

張梁(被斬殺)

張寶(被斬殺)

張曼成(被斬殺)

趙弘(被斬殺)

韓忠(被斬殺)

孫夏(被斬殺)

馬元義(被車裂)

唐周(向东汉政府告密)

波才(被斬殺)

彭脫(被斬殺)

卜巳、張伯、梁仲寧(被生擒)

中平元年之后出现的黄巾军首领

汝南、潁川黃巾:何儀、黃邵、劉辟、何曼、龔都、吴霸

青州黃巾:管亥、徐和、司馬俱、管承

益州黃巾:馬相、趙祗、王饒、趙播

揚州黃巾:吴桓、张饶、萬秉、陳敗、陈宝

兗州黃巾:王度

白波軍:郭泰、杨奉、韩暹、胡才、李乐

三國演義[编辑]

在小說《三國演義》中的第一回「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」便是描寫此次事件。當中黃巾軍將領程遠志、鄧茂、裴元紹、高昇等人皆屬虛構,孫夏被誤名為孫仲,廖化依三國志紀載的逝世年齡為70-79歲推算,生年應在185年~193年之間,184年時不到10歲的廖化應不可能參與黃巾之亂,即便可能參與也只是動亂結束多年後各地流竄的殘餘勢力,亦或是參與黃巾之亂的廖化為同名同姓的另一人。

註釋[编辑]

^ 钱穆《中国历史研究法》[2]、吕思勉《秦汉史》[3]、黎东方《细说三国》[4]等使用的是“黄巾之亂”;中国大陆人教版中学《历史》课本、方诗铭《三国人物散论》、唐长孺《魏晋南北朝史从论》、央视版《三国演义》等使用的是“黄巾起义”。[5]

参考文献[编辑]

引用[编辑]

^ 《续汉书》志第二十八百官五刘昭注:至孝灵在位,横流既及,刘焉徼伪,自为身谋,非有忧国之心,专怀狼据之策,抗论昏世,荐议愚主,盛称宜重牧伯,谓足镇压万里,挟奸树算,苟罔一时,岂可永为国本,长期胜术哉?夫圣主御世,莫不大庇生民,承其休谋,传其典制。犹云事久獘生,无或通贯,故变改正服,革异质文,分爵三五,参差不一。况在竖呆之君,挟奸诈之臣,共所创置,焉可仍因?大建尊州之规,竟无一日之治。故焉牧益土,造帝服于岷、峨;袁绍取冀,下制书于燕、朔;刘表荆南,郊天祀地;魏祖据兖,遂构皇业:汉之殄灭,祸源乎此。

^ ISBN 7108015293 单击这里添加你的引用。如果你仍在编辑主页面文章,你可能需要在一个新窗口打开。

^ ISBN 7532540278 单击这里添加你的引用。如果你仍在编辑主页面文章,你可能需要在一个新窗口打开。

^ 黎东方. 黄巾. 细说三国. 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. 2000 [2013-01-15]. ISBN 7-208-03442-7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-09-03). 东汉末年的“黄巾之乱”,是中国历史上若干次的失败的农民革命之一。

^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(13). 沪江中学学科网. [2013-01-15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-02-01).

^ 统治腐朽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,存档日期2015-09-23. 中华文化信息网

^ 崔寔《政论》

^ 東漢末年在全國13州104郡縣及封國之上下設置,魏郡屬於冀州。

^ 黄巾军失败原因:力量分散被各个击破——中新网. [2022-01-03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-02-27).

^ 青州黄巾军与曹操:助“平天下”却无战将——中新网. [2022-01-03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-02-27).

^ 《後漢書·皇甫嵩傳》:“中平元年,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.揚數萬人,期會發於鄴。元義數往來京師,以中常侍封諝.徐奉等為內應,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。未及舉事,而張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,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。靈帝以周章下三公.司隸,使鉤盾令周斌將三府椽屬,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有事角道者,誅殺千餘人,推考冀州,逐補角等。”

^ 《魏志·陶謙傳》

^ 《後漢書·孝靈帝紀》作“庚子日”,但據兩千年中西曆換算[永久失效連結],此月丙午朔,無庚子日,誤,今從《三國志·吳志·孫破虜堅傳》。

^ 《后汉书·朱俊传》:“(韩忠)馀众惧不自安,复以孙夏为帅,还屯宛中。俊急攻之。夏走,追至西鄂精山,又破之。复斩万余级,贼遂解散。”

^ 《三国志·张燕传》裴注引《典略》,作“张雷公”。

^ 《后汉书·朱儁传》

^ 後漢書(卷八):「南陽黃巾張曼成攻殺郡守褚貢。」

^ 18.0 18.1 後漢書(卷八):「廣陽黃巾殺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衞。」

^ 後漢書(卷四十五):「黃巾起,(袁)祕從太守趙謙擊之,軍敗,祕與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扞刃,皆死於陳,謙以得免。詔祕等門閭號曰「七賢」」。;又謝承書註:「封觀與主簿陳端、門下督范仲禮、賊曹劉偉德、主記史丁子嗣、記室史張仲然、議生袁祕等七人擢刃突陳,與戰並死」

来源[编辑]

范曄:《後漢書,本紀卷八,孝靈帝紀》

范曄:《後漢書,列傳卷六十一,皇甫嵩傳》

陳壽:《三國志》

《三國志註》

《資治通鑑》

《後漢書》

萬繩楠:《魏晉南北朝史論稿 - 「黃天太平」的侷限性》

查论编三国重要战役黃巾之乱(黃巾军人物) · 凉州之乱 · 討伐董卓之戰 · 阳城之战 · 孙刘襄阳之战 · 界桥之战 · 龍湊之戰 · 巨马水之战 · 李傕、郭汜之乱 · 常山之战 · 匡亭之战 · 陶谦讨伐战 · 兖州之战 (濮阳攻防战 · 定陶之战 · 雍丘包围战 · 东郡攻略战) 孙策平江东之战 (牛渚之战 · 吴郡攻略战 · 会稽之战 · 庐江之战 · 沙羡之战) · 宛城之战 · 蕲阳之战(袁术讨伐战) · 吕布讨伐战 · 易京包围战 · 刘备截击袁术之战 · 射犬之战 · 徐州奇袭战(刘备袭杀车胄) · 曹操徐州侵攻战(刘备讨伐战) · 官渡之战 (白马之战 · 延津之战 · 官渡之战 · 汝南之战 · 乌巢之战) · 倉亭之战 · 穰山之战 · 博望坡之战 · 平阳之战 · 黎阳之战 · 夏口之战 · 邺城攻略战 · 南皮攻略战 · 壶关之战 · 曹操北征乌桓 · 江夏之战 · 长坂坡之战 · 赤壁之戰 · 南郡攻略战 (孙曹夷陵之战 · 南郡攻略战) · 合肥之战 · 荆南四郡攻略战 · 潼关之战 ·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· 冀城之战 · 卤城之战 · 益州之战 (雒城之战 · 成都攻略战) · 皖城之战 · 荆州对峙战 · 张鲁讨伐战 · 逍遥津之战 ·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· 漢中之戰 (下辨之战 · 马鸣阁之战 · 定军山之战 · 汉水之战 · 漢中之戰) · 关羽北伐 (樊城之戰 · 麥城之战) · 夷陵之战 ·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(洞口之战 ·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· 江陵防卫战 · 广陵对峙战) · 诸葛亮南征(南中平定战) ·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战 · 石亭之战 · 诸葛亮北伐 (天水之战 · 街亭之战 · 陈仓之战 · 建威之战 · 祁山之战 · 五丈原之战) · 合肥新城之战 · 司马懿攻灭公孙渊之战 · 姜維北伐 (曲城之战 · 狄道之战 · 段谷之战) · 兴势之战 · 高句丽讨伐战 · 高平陵之变 · 壽春三叛 (王凌之乱 · 毌丘俭、文钦之乱 · 诸葛诞之乱) · 东兴之战 · 合肥新城之战(诸葛恪北伐) · · 甘露之变(司马昭弑君) · 魏灭蜀汉之战 · 锺会之乱 · 永安之战 · 交址之乱 · 西陵之战 · 晉滅吳之戰

查论编汉朝历史秦末与西楚大泽乡起义 · 秦末民变 · 义帝反秦 · 定陶之战 · 巨鹿之战 · 破釜沉舟 · 新安杀降 · 入关灭秦 · 约法三章 · 鴻門宴 · 戏亭分封 · 暗渡陈仓 · 楚汉战争(定三秦之战、安邑之战、彭城之戰、荥阳之战、成皋之战、井陘之戰、潍水之战、阳夏固陵之战、陈下之战、垓下之战)西汉白馬之盟 · 郡国制 · 布衣将相 · 汉承秦制 · 白登之围 · 和亲匈奴 · 消滅異姓王風潮 · 吕后称制 · 蕭規曹隨 · 诛吕安刘 · 七国之乱 · 下邑之战 · 上郡之战 · 文景之治 · 乐府、汉赋 · 漢武盛世 · 武帝建元 · 张骞通西域 · 丝绸之路 · 夜郎自大 · 征服西南夷 · 灭滇国 · 漢匈戰爭 · 马邑之谋 · 汉武帝币制改革 · 盐铁国营 · 刺史制度 · 察举制 · 酎金案(推恩令、附益法) · 独尊儒术 · 漠北之战 · 灭卫氏朝鲜 · 南平百越 · 灭南越 · 灭东越 · 东瓯内迁 · 苏武牧羊 · 汗血马之战 · 司马迁著史 · 武帝求仙 · 巫蛊之祸 · 浚稽山之战 · 李广利降匈奴 · 轮台诏 · 霍光辅政 · 盐铁会议 · 元鳳政變 · 昭宣之治 · 赵充国平西羌 · 石渠阁会议 · 郅支之战 · 西域都护府 · 竟宁出塞 · 外戚干政 · 王莽代汉新朝與更始政權王莽改制 · 绿林军(刘玄称帝) · 赤眉軍(刘盆子称帝) · 昆陽之戰 · 刘縯之死 · 隗嚣割据 · 公孙述称帝东汉东汉统一战争(统一河北、统一关东、平陇西、灭蜀) · 云台二十八将 · 尚书台 · 王景治黄河 · 取消都试 · 光武中興 · 二征夫人起义 · 造纸术改进 · 匈奴内讧 · 佛教内传 · 永平求法 · 明章之治 · 白虎观会议 · 窦宪北伐 · 燕然勒石 · 永元之隆 · 班超再通西域 · 甘英出使大秦 · 邓氏称制 · 阎显干政 · 西域长史府 · 延光宮變 · 张衡观天 · 九江之乱 · 梁冀专权 · 太学清议 · 党锢之祸 · 鸿都门学 · 东汉与羌的战争 · 东汉与鲜卑的战争 · 鲜卑兴起 · 黃巾之亂 · 五斗米道 · 凉州之乱 · 诛灭十常侍 · 董卓進京 · 討伐董卓之戰 · 群雄割据 · 阳城之战 · 孙刘襄阳之战 · 界橋之戰 · 龙凑之战 · 巨馬水之戰 · 李郭之亂 · 匡亭之战 · 陶谦讨伐战 · 濮阳之战 · 定陶之战 · 曲阿之戰 · 孙策平江东之战 · 曹操迎天子 · 奉天子以令不臣 · 募民屯田 · 建安文學 · 宛城之战 · 袁术称帝(袁术讨伐战) · 张绣讨伐战 · 吕布讨伐战 · 易京之戰 · 曹操征伐徐州之战(刘备讨伐战) · 白马之战 · 延津之战 · 官渡之战 · 乌巢之战 · 倉亭之戰 · 博望坡之戰 · 黎阳之战 · 夏口之战 · 邺城攻略战 · 南皮之战 · 壶关之战 · 曹操北征乌桓 · 江夏之战 · 长坂坡之战 · 赤壁之戰 · 孙曹夷陵之战 · 南郡攻略战 · 潼關之戰 · 南匈奴解体 ·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· 冀城之战 · 卤城之战 · 皖城之战 · 益州之战 · 张鲁讨伐战 · 逍遥津之战 ·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· 定军山之战 · 漢中之戰 · 襄樊之战(关羽北伐) · 麥城之戰 · 曹丕代漢专门史歷史 · 政治 · 軍事 · 外交(与罗马的关系) · 經濟 · 文化 · 科技(农业) · 君主 · 區劃中國歷史事件

傳疑時代 → 夏朝 → 商朝 → 西周 → 東周(春秋 → 戰國) → 秦朝 → 漢朝 → 三國 → 晉朝/十六國 → 南北朝 → 隋朝 → 唐朝 → 五代十國 → 宋朝/遼金夏 → 元朝 → 明朝 → 清朝 → 中華民國 → 中華民國/中华人民共和国

查论编三国历史汉末黃巾之乱 · 凉州之乱 · 诛灭十常侍 · 董卓进京 · 王允、呂布計除董卓 · 群雄割据 · 阳城之战 · 孙刘襄阳之战 · 界桥之战 · 龙凑之战 · 巨马水之战 · 李傕、郭汜之乱 · 匡亭之战 · 陶谦讨伐战 · 濮阳攻防战 · 定陶之战 · 孙策平江东之战 · 孙策平江东之战(吴郡攻略战) · 孙策平江东之战(侯官之战) · 曹操迎天子 · 奉天子以令不臣 · 許昌屯田 · 建安文學 · 宛城之战 · 蕲阳之战(袁术讨伐战) · 张绣讨伐战 · 吕布讨伐战 · 易京包围战 · 庐江之战 · 曹操徐州侵攻战(刘备讨伐战) · 白马之战 · 延津之战 · 官渡之战 · 乌巢之战 · 倉亭之战 · 博望坡之战 · 建安、汉兴、南平之乱 · 黎阳之战 · 夏口之战 · 邺城攻略战 · 南皮攻略战 · 壶关之战 · 曹操北征乌桓 · 东冶五县之乱 · 江夏之战 · 长坂坡之战 · 赤壁之戰 · 孙曹夷陵之战 · 南郡攻略战 · 合肥之战 · 荆南四郡攻略战 · 借荆州 · 潼关之战 · 南匈奴部落解体 ·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· 冀城之战 · 卤城之战 · 成都攻略战 · 皖城之战 · 张鲁讨伐战 · 逍遥津之战 ·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· 定军山之战 · 汉水之战 · 漢中之戰 · 襄樊之战(关羽北伐) · 麥城之战 · 三国鼎立曹魏曹丕称帝 · 九品中正制 ·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· 洞口之战 ·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· 江陵防卫战 · 广陵对峙战 ·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乱 · 诸葛亮北伐 · 天水之战(诸葛亮第一次北伐) · 街亭之战(诸葛亮第一次北伐) · 石亭之战 · 陈仓之战(诸葛亮第二次北伐) · 建威之战(诸葛亮第三次北伐) · 第一次合肥新城之战 · 祁山之战(诸葛亮第四次北伐) · 五丈原之战(诸葛亮第五次北伐) · 第二次合肥新城之战 · 公孫淵称燕王 · 司马懿攻灭公孙渊之战 · 姜維北伐 · 兴势之战 · 曹爽专权 · 提倡玄学 · 毌丘俭讨伐高句丽之战 · 曹魏攻伐韩(三韩)之战 · 正始改制 · 高平陵之变 · 司馬氏专权 · 曲城之战 · 王凌之乱(寿春一叛) · 东兴之战 · 第三次合肥新城之战(诸葛恪北伐) · 毌丘俭、文钦之乱(寿春二叛) · 狄道之战 · 段谷之战 · 诸葛诞之乱(寿春三叛) · 甘露之变(司马昭弑君) · 竹林七贤 · 司马昭攻灭蜀汉之战 · 锺会之乱 · 永安之戰 · 曹魏灭亡蜀汉(季汉)刘备称帝 · 夷陵之战 · 诸葛亮南征(南中平定战) ·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战 · 出师表 · 诸葛亮北伐 · 天水之战(诸葛亮第一次北伐) · 街亭之战(诸葛亮第一次北伐) · 陈仓之战(诸葛亮第二次北伐) · 建威之战(诸葛亮第三次北伐) · 祁山之战(诸葛亮第四次北伐) · 五丈原之战(诸葛亮第五次北伐) · 蒋琬、费祎治国 · 姜維北伐 · 兴势之战 · 夏侯霸投奔蜀汉 · 曲城之战 · 狄道之战 · 段谷之战 · 仇國論 · 黄皓专权 · 曹魏灭蜀汉之战 · 锺会之乱孫吳孙权改元黄武 · 夷陵之战 ·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· 洞口之战 ·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· 江陵防卫战 · 广陵对峙战 · 交州领化 · 石亭之战 · 孙权称帝 · 第一次合肥新城之战 · 夷洲、亶洲探寻 · 第二次合肥新城之战 · 呂壹专权 · 岭南开拓 · 二宮之爭 · 诸葛恪专权 · 东兴之战 · 第三次合肥新城之战(诸葛恪北伐) · 孫峻专权 · 毌丘俭、文钦寿春驰援战 · 孙綝专权 · 诸葛诞寿春驰援战 · 会稽南部、鄱阳、新都之乱 · 永安之戰 · 交阯之乱 · 孙皓暴政 · 西陵之战 · 郭马之乱 · 晉滅吳之戰中國歷史事件

傳疑時代 → 夏朝 → 商朝 → 西周 → 東周(春秋 → 戰國) → 秦朝 → 漢朝 → 三國 → 晉朝/十六國 → 南北朝 → 隋朝 → 唐朝 → 五代十國 → 宋朝/遼金夏 → 元朝 → 明朝 → 清朝 → 中華民國 → 中華民國/中华人民共和国

规范控制数据库:各地

日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