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2日新华保险联合中信资本拿下万达集团总部,那可是北京的核心地段,只要时间等得起,躺着就能赚钱的那一种,可惜万达等不起了。
这对于万达来说当然是好事,毕竟资产可以打包卖出去减少负债压力,但是新华保险就没那么好运了,消息一出来股市就跌将近4%,因为平安信托就是因为投资房地产亏本无法兑现资金给客户,反正现在什么行业和房地产搭上关系都会造成恐慌情绪。
11日万达把英国圣汐游艇公司出售,这家游艇公司是王健林在海外最后一笔资产,2017年开始甩卖资产以来一直都舍不得卖圣汐游艇公司,现在却破天荒卖了,可想而知现在万达的现金流有多紧张。
半个月前太盟投资集团和中东资本600亿收购万达商管60%股份,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王健林丧失对万达的控股权,很多人认为万达得到这600亿的资金就可以起死回生,再也不用为资金担忧了。
直到昨天又看到万达把总部和游艇公司卖了,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原来万达并没有拿到600亿的现金,其中460亿是债转股,剩下的140亿要看万达的经营情况再陆陆续续打到账面上,说白了就是万达还没有拿到钱。
万达走到这一步,王健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三次对赌,三次失败,把王健林拉下了神坛。
2014年万达商管在香港上市,募资313个亿,市值将近两千个亿,那时候的房地产如日中天,万达开始海外资产并购,把国内融资的钱拿到国外去买资产,王健林面对质疑放出豪言,说这是他自己赚的钱,想投到哪里就投到哪里。
王健林里看到了很多地产公司实力不如万达,但是在A股上市都比万达商管市值高,那时候王健林是中国首富,以为自己能把控一切,海外投资导致现金流不足,王健林想把万达商管拿到A股上市,那样子万达商管市值将会达到5000个亿,万达集团可以再扩大一倍。
万达在港股募资313个亿早就花光了,最后和境外的投资者签订第一份对赌协议,2016年万达用境外资金344个亿完成公司私有化,对方开出的条件是两年内如果无法在A股上市就要给回投资者本金和每年10%利息。
王健林始终认为自己的是商业地产,不是房地产,是优质资产,上市没有什么问题,2017年国家重点监督万达负债情况,因为万达用国内的钱去海外买资产,万达融资面临困难,不出意外,2018年王健林被打脸,万达商管无法如期上市,需要连本带利给投资人414亿 ,万达给利息都够呛了,哪来的本金呢?
展开全文
2018年万达又和京东、苏宁等投资者签订第二次对赌协议,金额为340个亿,有了上一次的教训,这一次万达商管签订了5年的期限,这时候的房地产已经是被打压的对象,当时恒大作为中国最大房地产公司都无法在A股借壳上市,随着三条红线的出台,房地产公司想在A股上市的路已经被堵住,没到5年的时间万达就放弃了在A股上市,2021年万达连本带利还了400多亿。
既然在A股上市不可能的,面对这种情况正常人都会放弃的,但是王健林偏偏选择撞南墙,想让万达重新回到港股上市,于是2021年找到了太盟投资集团签订第三次对赌协议,金额380个亿,用来还给第二次对赌失败的投资人,条件就是两年内在港股上市,不然给投资人本金和8%利息。
之前万达商管已经在港股退市,现在又想回来几乎不可能了,于是王健林把大连万达商管的资产打包装进珠海万达商管,企图用瞒天过海的方法在港股上市,不知道是面子问题还是万达资产有问题,珠海万达商管无法通过港交所审核,本金加上利息达到460个亿,万达觉得上市遥遥无期,只能掏出60%的股份给太盟。
总归来说王建林太自信了,2015年的时候已经是中国首富,凡事都是以一个小目标为单位,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名言早就深入人心。
王健林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香港退股,准备在国内上市,后来一直循环,再想回香港上市,后来人家不要他了。
对赌协议本身就是高风险的游戏,其中以京东刘强东和今日资本徐新的对赌协议最出名,2006年徐新投资京东1000万美元,条件是未来5年内京东的发展速度每年不得低于100%,如果五年之内达不到,那么京东需要多给对方10%的股份,如果达到了投资方则给京东10%的股份,结果是刘强东赢了。
不管是商业地产还是房地产都是重资产,买地建房,公司本身就没有足够的现金,只能靠融资发展,面对高额的利息,只有不断地资金注入才能维持发展,一旦停止就会暴雷,所以很多人说房地产的发展就是左脚踩着右脚走到天上的。
恒大碧桂园已经暴雷了,哪怕有国资背景的万科也面临现金流枯竭的问题,作为一家民营企业,万达能够熬到现在已经很了不起了,至少万达没有把烂尾楼留给社会,70岁的王健林虽然失去了公司的绝对控制权,但是依然有40%的股份,太盟也知道管理这么大一个公司是很难的,投资人这边也不敢随便把王健林给撤掉。
如果万达能够逃过这一次危机,也算是一个奇迹了,王健林也发挥一个军人的本色,不把烂尾楼留给社会,剩下的股份也能让王健林安享晚年。
时代发展要淘汰房地产,这是谁也没办法阻挡的,人的力量是微小的,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所成就,属于王健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但愿后人还记得他的商业传奇,不至于走许家印的老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